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军攻占导航,自此之后开放海禁。
海禁开放之初,清廷与出海相关的规定十分繁琐。根据当时的规定,出洋船只和出洋人员既需要在州县登记在案,又需要邻里保结,最后还需要州县发给牌照!虽然手续如此繁多,但这并没有打消东南沿海人民出海的热情。
施琅与金庸合照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福建沿海商人到东南洋贸易者日渐增多,大量的华人也由此涌入泰国。
17世纪的泰国,外籍侨民众多,活跃在泰国的各个领域。华人并不是其中十分强大的一个团体。
在当时泰国,日本人、葡萄牙人、荷兰法国人和英国人等背后拥有强大军力及国家支持的势力才是掌握着更强话语权的侨民。不过,在17世纪初,泰国日本人的势力就开始慢慢衰微。而随着17世纪末——1688年泰国政变的发生,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等也因为背后的帝国势力而深受泰国皇室的忌惮。
泰国曼谷龙莲寺——潮州式建筑
泰国华人群体的崛起机会就此到来!
当时前往泰国的华人,身后没有国家势力的支持。而清朝的海洋政策和华侨政策又切断了他们回国的退路。
正是这样的“身世清白”,才使得泰国王室开始信任他们。而且,移民泰国的闽粤一带华人确实有着独到的本领,他们善于经商、长于航海、掌握了先进的造船技术,这些都颇受到泰国王室和贵族的青睐。
泰国唐人街——吕帝庙
凭借着自身的本领,华人在泰国就此闯出了一片天,成为了泰国王室和贵族首选的商贸合作对象。
到17世纪末时,随着清朝海禁的开放,中泰朝贡贸易和大米贸易的昌盛使得华人群体更加受到泰国王室的重视。
当时,为了拉拢华人群体,甚至出现了泰国政府“用汉人为官属,理国政,掌财赋”的记载。泰国这种“亲华人”的政策也吸引了更多的华人赴泰。17世纪末,泰国南部和首都大城已出现了多处华人聚居区。
这些华人往返于中泰之间,成为了当时中泰贸易的枢纽。
暹罗(泰国)朝贡——参考图
清朝前期,泰国华裔人士主要从事中泰朝贡贸易和中泰大米贸易。
清初时,中泰朝贡贸易频繁,清廷对朝贡贸易也持有宽松放任的态度。
根据当时的清廷规定,泰国来华朝贡三年一次,贡船不超过三艘,每船不超过百人。但是实际运作中,泰国朝贡队伍往往会掺杂大量商船,清廷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来受到泰国王室的看重,一来作为本国人士有着天然的便利,越来越多的华人就此加入了中泰朝贡贸易之中。
根据记载,泰国每年的正副贡船前来朝贡时,随行的船只往往会有十余艘,远超过规定的不许超过三艘。而且,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携带大量货物的内地商船随着贡船前来中国。这些替泰王室做生意的内地商船,往往由华人代为打理。
而清廷,除了对此持默许态度外,还大开方便之门。根据记载,康熙年间,清廷还经礼部批准,做出了对泰国贡船免征压舱货物税和贡使所带货物税的规定。
仿清朝水师战船
清廷的这种态度,吸引了更多的华人参与到朝贡贸易之中。
泰国海岸线
除了朝贡贸易之外,中泰大米贸易也是当时中泰来往的重要渠道。
清初,东南沿海地少人多,严重缺粮,“民食不足”成为了清朝统治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与东南沿海海运便利的泰国米丰价贱,这就成为了清朝统治者解决东南沿海缺米问题的有效途径。
湄南河——郑王庙
由此,大规模的中泰大米贸易就此拉开了序幕。清廷为鼓励泰米进口,对泰国华商的米石税、船舶税、压舱货物税都采取了免征或减免的措施。
在清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鼓励下,从雍正二年至乾隆三十九年,几乎每年都有米船往来。
清朝与泰国之间频繁的大米运输航线,又转而成为了中国人移居泰国的定期航线,为中国人妥善利用。
即使在南洋禁行令期间,清政府对泰国华人来华贸易也睁只眼闭只眼,并不强制他们回原籍,而是允许他们侨居泰国。(在当时为防止人口流失而严禁海外迁徙的大背景下,这实在是难能可贵。)
泰国曼谷唐人街——广肇会馆
历史上任何事件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更不用说民间力量为主要推动的“华人迁泰”了。
不提海禁开放之初,华人出海手续的繁琐,海禁开放的14年后,于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清廷又颁布了不许商船前往南洋贸易的“禁航令”,规定出洋三年不归者不许再回原籍,以严格回籍来限制商民出海。在当时,还有不允许华人出国定居的“回籍令”等。
虽然在实际中,这些禁令在中泰贸易间往往会网开一面,但也对中泰贸易造成了不少的阻碍。
不过,总体而言,这段时间的中泰贸易氛围还是宽松的。1727年,清廷重开南洋,此后,中泰两国贸易在顺畅中又度过了将近50年时间。
清朝时的中国港口——仅供参考
一直到18世纪70年代,因为泰缅战争的爆发,泰国大米没有了出口能力。在无法从中泰贸易中获得切身利益的情况下,清廷毅然决然地切断了中泰之间的贸易渠道,一改之前宽容态度,开始严惩由泰归国华人!
泰缅战争的遗迹——树抱佛头
清廷对泰国华人态度的转变,以嘉庆初年的“商船代驾”事件为标志性节点。
清廷认为闽广商民“代暹罗营运,即为违禁”,虽然允许他们起货回国,但在这之后就做了规定:如再有“代驾夷船进口者,即当查明惩办”。
嘉庆皇帝
这份官方规定,就是清廷对中泰贸易前后态度转变的一个节点。
清廷的新规定引起了泰王的重视,随后派人带着公文到广州说明原因,希望清廷取消禁令。泰国王的请求得到了两广总督百龄的同情,但是这个要求最终还是被清廷拒绝了。
郑王庙旁的拉玛二世纪念碑
道光初年,泰国贡使向清廷提出为福建永定籍华人通事翁日升加赏顶戴。按照清廷此前的政策,这是可行的。但此时清廷的态度转变,不只不封赏,反而将翁日升扣押回原籍,不准其再出国!
此后,受清政府回籍令的限制,出国之人大部分都难以再回籍,只能定居海外,老死异乡。
[1] [1]黄素芳.鸦片战争前清朝的泰国华人政策研究(1644-1840).红河学院学报%2c2017%2c15(5):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