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围城,青春过得太快,混混沌沌已过半生,却留有很多遗憾,不知道别人是不是和我一样!
半生已过,明白了沉默是金,遇到不讲理的人,不争辩,遇到说不清的事,不解释,用沉默代替反驳,用行动证明品正。半生已过,明白了如何选择,得失看淡,一切随缘,过好自己的日子,粗茶淡饭也是幸福,珍惜身边的家人,和和睦睦就是财富。
半生已过半生闲,几分酸涩几分甜。满坛烈酒饮过往,且留一杯敬余年。
四询已过,半生薄凉。红衣白马,终有花开之时。
时间好不尽用,抬头已过半生。
半生已过半生缘,九分酸楚一分甜,半壶浓茶敬过往,留下一半敬余年
半生已过,学会沉默,凡事先讨好自己,至于别人,分心情看交情。
午夜惊醒,半生已过,梦里的他,还是那班狡猾,处处算计我,把我逼入绝境,自己还是那么心软
半生已过,走走停停,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新的一年,开心点,一辈子很短,半生已过,祝爱我的,我爱的,平安,顺意!
长达384天的庚子鼠年,悲欢离合,窗外,与你无关。半生已过,善待自己。
走着走着半生已过,往后余生愿你宠辱不惊。爱过恨过,皆成经过,好事坏事,终成往事。此生有四愿:一愿良友永相随,二愿来日得到久爱,三愿游历天下景,四愿家眷仍安康半生已过,遗憾几多,莫做离别小女子,一生由己一生漂泊
凡事都应留有余地,可我却越来越倾向于撕破脸,究竟是年纪大了,谁也不愿意忍了。半生已过我靠过谁?谁配?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路走走停停,转眼半生已过。
吾辈生来本自强,一生风雨与冰霜。前方尽是坎坷路,半生已过尽奔忙。
半生已过半生缘,九分酸楚一分甜。半坛烈酒敬过往,留有一杯敬余年。
四旬已过,半生薄凉。也曾客己奋发,胸怀激荡。幻想红衣白马,气吐眉扬。终是柴米挫了锐气,染了风霜。江湖故人十年奔波,游子倦。午夜知音,书生一梦笑黄粱。不敢醉!
时光好不经用,抬眼已过半生,曾经以为生命只是用心才会有光,而后发现,唯爱才不是孤独的旅程
不逞强,不示弱,半生已过愿余生称心安乐
愿你半生的风雪已过,浮浮沉沉终有所属。
拓展阅读:
这几年虽然北京老炮儿王朔鲜少在公众面前露面,但是他不在江湖,江湖却一直有他的传说。这样一位顽主作家,多年来就凭着他的特立独行让观众一直印象深刻。
虽然《锵锵三人行》节目已经结束了,但在其中嘉宾们的精彩语录相信还让粉丝觉得犀利不已。尤其是曾经在节目上直言敢说的王朔,更是一代人心中的偶像。这样一位北京老炮儿缘何受到这么多的关注呢?这还要从他的经历和作品说起。
王朔虽然祖籍辽宁,却是地地道道在北京大院儿里长大的孩子。那个时代,父母都在忙着工作,往往都是院儿里的一帮小子每天打着仗,互相看着长大的。比起现在电子产品不离手的孩子们,那时候每天和一群小伙伴疯玩的记忆,给了王朔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加上家里本人就是军人出身,他在高中毕业后更是义无反顾的当了兵,度过了3年的军旅生活。
都说生活是作品的灵感来源,在退伍之后的几年,王朔就开始了自己的作家和编剧生涯。他把童年生活写进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把自己打的军旅生活浓缩在了处女作《等待》中,而后面的作品像《过把瘾》《顽主》等,都是他自己生活的不同侧写。可以说,王朔把自己的一生都写成了文字,任世人评断。
就是这样的一位“顽主”,虽然做着作家的活儿,却在骨子里造了作家的反。他在90年代初带动了对正统文学的批判风潮 ,在他的小说以及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中,无不诙谐的表达了这种态度。在当时,更有人评价他是“痞子文学”的奠基人。而在90年代初期,在普罗大众面临着对过去生活的否定和未来生活的不确定下,他的这种态度得到了空前的应和。
从他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等剧中,他无不透露了对当时生活中存在的虚伪和伪善的鄙夷和调侃。而后续他为冯小刚导演执笔的电影剧本《甲方乙方》《一声叹息》等剧,更是让这种调调很快风靡了大江南北。这时,不管是对他还是对冯小刚而言, 都迎来了他们事业和人生的黄金时代,更给冯小刚的作品打上了至今难以磨灭的标签。
虽然这几年他的出镜频率降低了很多,却因为之前的作品一直备受观众的关注。由于被封为“京圈”中的老炮儿之一,受到他认可的明星往往就被当做京圈儿当中的成员。尤其是徐静蕾,特别受到王朔的认可。在她的首部执导作品《我和爸爸》背后,是王朔的文笔和人脉为她铺好了道路。而她随后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则是由他亲自操刀编剧。
至于他和徐静蕾的关系,虽然多年来为外界一直猜测不已,他自己倒是曾经直言,称要在死后,把所有遗产都留给徐静蕾。而徐在各种公开场合也毫不否认王朔对自己的帮助。这种关系恐怕就像巩俐曾经提到的:“衡量一对男女,要看两个人有没有互相激发,从而创造出高质量的作品,其余的都太庸俗”。高人之间的境界,大概只有高人能互相理解吧。
【伊秀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