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上有一句话,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和辛勤耕耘。
我在悟空问答上看到大家对科研人员的学习、工作、生活很感兴趣,而我又在科研院所学习、工作了六年时间,今天就从我的角度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科研人员是如何工作的。
本科毕业后,有幸考入了一家中字开头的科研所,开启了自己研究生的科研(搬砖)生活。
看到这里大家就疑惑了,研究所不是研究宇宙、研究外星人、研究上天入地的嘛,怎么还培养研究生了?
是的,培养研究生也是科研人员的工作内容之一,毕竟科研需要后浪,越猛越好的那种。
在谈科研人员的工作之前,我们得先说说科研人员的晋升制度,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岗位共设置12个级别。
从低到高依次为:研究实习员(初级,设2个等级)、助理研究员(中级,设3个等级)、副研究员(副高,设3个等级)、研究员(高级,设4个等级),很多院士就是一级研究员。
我进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就是研究实习员,两年后可以晋升到助理研究员,这个很简单,几乎每个人都能晋升,但要晋升到副研究员,就需要竞争了,需要研究成果来为自己的竞争力背书。
晋升到副研究员,就可以招硕士研究生,研究员可以招博士研究生,我的导师就是一位研究员。
研究实习员和助理研究员的工作内容相差不大,搞一些基础研究或者做项目,通俗的来讲,就是干苦力的,也就是网上说的科研民工,脏活累活干得最多,工资拿得最少。
科研民工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做项目、做实验、写论文、写专利等等,博士学历的科研人员转正后就是助理研究员,还需要写本子,就是申请自然基金或者其他类型的基金。
无论是做项目还是做实验,都是精益求精的活儿,需要耗费大量的心血,最痛苦的是你辛辛苦苦搞出来的东西,还不一定有用,当然科研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种事情很常见。
成为副研究员,情况会好一些,虽然还得写本子,写文章,但可以将一些重复劳动的任务交给他的研究生或者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来完成,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申请项目上。
到了研究员阶段,一般都会是部门带头人,在行业内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威望、人脉拉来大项目,组建自己的团队,当然在项目中不会做什么具体的工作,得负责大方向的把控和复杂人际关系的调和。
其实科研人员的工作内容非常繁琐,几句话很难说的清楚,而且不同的研究所,情况不尽相同。
下一章,我打算从科研人员的生活、薪酬、保密工作中挑一个来写,不知道大家哪个最感兴趣,欢迎留言评论。
拓展阅读:
研究员是自然科学研究或社会科学研究系列职称,属于正高级职称。研究员职称系列包括实习研究员(初级),助理研究员(中级),副研究员(副高),研究员(正高)。如果想要评研究员,一定要看好评研究员职称评审文件,文章中包含着评审标准,那么评研究员有什么要求?
一、评研究员的条件有哪些?
1、硕士毕业后两年可以申请助理研究员评审,评审通过给该职称,一般硕士是没有问题的。
2、硕士获得助理研究员三年后可以申请副研究员的评审,主要要求是要计算机等级考试证明、外语等级考试合格证明,技术论文或技术工作总结,主要是三年中从事的技术工作成果,如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撰写的著作、参加课题的研究成果等,如有省、部级奖项将增加评审通过的可能性。
3、获得副研究员职称五年后可以申请研究员的评审,要求与副研相同,主要是对技术工作能力的确认,要有证据证明自己的实际技术工作能力,最好的证据就是成果。
二、评研究员有什么要求?
1、科研工作能力强,研究工作积累深厚,学术造诣深,学科领域活跃度和影响力强,是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作为学术带头人能够组织带领科研团队从事高水平研究工作,取得具有一定影响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或能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创造性地解决学术问题,提出的学术观点或研究方法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和广泛引用,促进学科的发展;或能够撰写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研究报告或发表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的研究论文。
3、具有指导、培养副高级及以下研究人员或研究生的能力。
4、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副研究员职称后,从事研究工作满5年。
三、评研究员的破格资格
不具备上述基本条件规定的学历、年限等要求,业绩突出、作出重要贡献的,可由2名以上同行专家推荐破格申报,具体办法由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另行制定。